镜子和照片的像哪个更接近于别人眼中的自己?
一、镜子和照片的像哪个更接近于别人眼中的自己?
大家都有亲身感受,几乎没人说镜子中的像不想象自己,而经常有人说照片不像自己。因为照镜子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只要镜面是平的,像上各点的位置相对物体不会有任何改变。照片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属折射成像。
照相机通常拿眼睛来类比,但眼睛的精巧程度是照相机是难以比拟的,由于透镜的固有特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镜头畸变,致使拍出的照片与真实的景物有一定的不同。所以,镜子中的像才是接近于别人眼中的自己。
平面镜能够成等大、正立的像,这就是镜面对称。只要是平面镜,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成的像就不会发生变形,你照平面镜发现脸变胖了,那就是脸的问题不是镜子的问题。
照相机照出的相片是可以欺骗人的,这里的“欺骗”不仅仅包括PS或美颜一类的图像处理,在不同的等效焦距下所拍出的照片变形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些比较夸张的造型可能就是用短焦距的鱼眼镜头或超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
拿平面镜来说,当一束平行光束碰到镜子,整体会以平行的模式改变前进方向,此时的成像和眼睛所看到的像相同。
相机成像就是利用了“小孔成像”远离,光线由小孔进入,映射在感光元件上,从而成像。
二、全息照相再现光路图中三维图像是什么像
虚像,与原物体成一定比例的虚像,且看到的像在原物体的方向上。
全息摄影,一种不用透镜而能记录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图象的照相方法。它是能够把来自物体的光波波阵面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记录下来,又能在需要时再现出这种光波的一种技术。在典型的离轴型全息照相的光路布局中,由激光器发出的光束被分光镜B分成两束光,一束经反射镜M反射后直接投射于全息底片H(―种高分辨率的感光材料),称为参考光;另一束则照射物体,从物体反射(或透射)的光,称为物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相互干涉的结果,构成一幅非常复杂而又精细的干涉条纹图,这些干涉条纹以其反差和位置的变化,记录了物光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全息底片经过常规的显影和定影处理之后,就成为全息图。全息图的外观和原物体的外形似乎毫无联系,但它却以光学编码的形式记录下物光的全部信息。
全息技术应用到照相领域要远远优越于普通的照相,普通照相是根据透镜成像原理,把立体景物“投影”到平面感光底板上,形成光强分布,记录下来的照片没有立体感,因为从各个视角看照片得到的像完全相同。全息照相再现的是一个精确复制的物光波,当我们“看”这个物光波时,可以从各个视角观察到再现立体像的不同侧面,犹如看到逼真物体一样,具有景深和视差。如果拍摄并排的两辆“奔驰”汽车模型,那么当我们改变观察方向时,后一辆车被遮盖部分就会露出来。
三、照相摄像为什么不是一个像字
因为照相是平面的,摄像是立体的
四、镜子里的人真,还是照相真?请详细说一下原理
这个问题有意思。
一般来讲,还是镜子里的人真。因为镜子里的人没有镜头焦距变形,也没有灯光渲染,也不存在冲洗艺术加工。而照相就不同了,首先镜头就有变形,再加上照相角度的取舍,灯光的选择,照出相片就失真太多了。如果再算上洗相因素,那更“不真”了。